6月9日上午,陝西師範大學yl6809永利官網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華騰應邀於yl6809永利官網111會議室做題為《從中裏到參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政府》的學術報告,講座由yl6809永利官網教授、博士生導師趙金康主持。

張華騰首先講到,近年來學界對民國北京政府的評價逐漸趨於客觀,一戰期間北京政府的中立與參戰皆為了國家利益,其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介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中華民族的危機,通過對日本朝野均積極參加一戰、借參戰達到侵占中國、稱霸東亞的目的的闡述,表明中國的先中立、後參戰的政策是在危機中進行的。張華騰詳細描述了北京政府對於保持中立與參展的努力。他對一戰爆發前中國的社會背景進行介紹,指出,袁世凱通過確立集權統治,穩定了當時的國內局勢,社會經濟有一定的發展;而袁世凱本人因為其任職經曆、政治經驗等原因對日本侵華的危害具有一定的認識,對日本侵華采取了鮮明的抵製態度。正是因為袁世凱對日本具有清醒的認識,一戰前期袁世凱當機立斷宣布嚴守中立以保護領土主權,並且北京政府嚴守中立的政策也並非是心血來潮,各種資料表明中立政策的確立是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的,保持中立是各界軍政大員及外交人員的共識。中立政策被破壞,中國積極參戰,爭取戰後收回利權。張華騰指出,袁世凱政府時期對參戰進行了多方麵的布局與謀劃,最終在段祺瑞當權時期在內部府院之爭的背景下借德國潛艇封鎖政策達到對德宣戰的目的。他認為,日本對中國參戰態度的轉變是因為袁世凱的倒台與英、法、俄等國支持其奪取山東的權益。在論述中國的參展貢獻時,張華騰認為中國在一戰中的貢獻長期以來被自我否定與歐美否定所掩蓋,中國在供應協約國武器、彈藥、軍需與派遣大量華工提供勞動力等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而今中國勞工的價值也越來越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
張華騰通過列舉諸多事例對中國在一戰中的收獲展開講解。他認為,一戰對中國所產生的災難是客觀存在的,也有機遇和發展的機會,但這一方麵長期被忽視。首先,在巴黎和會上,中國的部分參戰要求得到了滿足,德國、奧匈帝國在《辛醜條約》中的賠款以及在華特權被取消,這大大緩解了中國政府的財政危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其次,中國因對德宣戰,在國際舞台上完成了一次出色的亮相,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利用國際法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訴求、敢於對列強說“不”這些行為,體現了中華民族剛毅不屈的鬥爭精神;巴黎和會之後,中國政府與德、奧等簽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中德條約》,獲得了德國的賠款,等等。張華騰列舉了北京政府時期所廢除的不平等條約與簽訂的平等條約,並在此基礎上主張對北京政府進行重新評價。他認為,北京政府具有一定作為,其外交成果應該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

張華騰教授以詳實的史料、清晰的解釋贏得了在場師生的熱烈掌聲。在講座結尾處,張華騰與在場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互動,解答了部分問題。本次學術報告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圓滿結束。